北京:高中新会考 一年可两考
剑菜楼将重点带大家了解北京新高考首测试,希望可以帮到你。
- 1、北京:高中新会考 一年可两考
- 2、新高考首次6选3,哪些科目最受北京考生青睐
- 3、北京新高考从哪一年开始实施
- 4、2010北京高考语文首现新题型 各科试卷点评(图)
剑菜楼小编整理了以下关于 [] 一些相关资讯,欢迎阅读!
北京:高中新会考 一年可两考
2020年,本市实施新高考,目前读高一的学生,是首批考生。本学期,他们将迎来一项全新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考试成绩将影响未来的高招录取。
9门课程全市统考
市教育考试院日前公布了《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有关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合格性考试范围。其中,全市统一组织的合格性考试有9门: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区组织的合格性考试有4门,即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要求为依据。
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1门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每学年组织两次,分别安排在每学期期末。学生在完成每门科目必修课程后即可参加考试,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首次参加该考试时间为高一第二学期末。
艺术(音乐、美术)合格性考试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末,体育与健康合格性考试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
具有本市户籍或本市学籍的普通高中在校学生、职技类学校在校学生以及社会类考生均可参加考试。
考试成绩供高校参考
语文、数学、外语每门科目合格性考试时间120分钟,卷面满分100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每门科目合格性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满分100分。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合格性考试依据学生平时表现和综合测评确定成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合格性考试依据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确定成绩。
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卷面成绩60分(含)为合格。学生参加统一高考,其语文、数学、外语成绩达到60分可认定相应科目合格。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参加合格性考试13门科目全部达到合格水平后,可颁发《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证》。职技类和社会类考生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9门合格性考试达到合格水平后,可颁发《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证》。
高招时,学生所有合格性考试科目成绩提供给招生高校使用。
外省转入北京市的高中学生,可持转出省份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出具的考试成绩证明,向北京教育考试院申请相应科目成绩合格认定。
不再准予免考
首次合格性考试从2017级高一年级开始,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均须参加合格性考试,不再有条件准予免考。
首次参加合格性考试的考生须先进行网上注册。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注册信息通过全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云平台提取,职技类学校在校学生由学校统一注册。社会类考生须自行在报考网站注册新用户并填写相关信息,完成网上注册。
注册后,每次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合格性考试前,考生须登录报考网站进行网上报考,选择科目并缴费确认。考生首次报考后,由系统自动生成考生的“学考号”,学考号是考生参加合格性考试的重要信息。
特别提醒
现行会考
止于明年6月底
目前在校的高二、高三年级学生仍参加会考,原高中会考政策执行至6月30日止。
在春季普通高中会考后仍有科目未通过的考生,如需再考,可参加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
;
新高考首次6选3,哪些科目最受北京考生青睐
北京市已经正式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加上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的3个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合而成。
选考的六科中,北京市学生最喜欢的单科是政治,然后依次为历史、物理和地理、化学、生物。
按喜欢程度分别选择三个科目,其总排序依次是化学、历史、地理、物理、生物、政治 。
北京新高考从哪一年开始实施
北京 新 高考 是从2017年开始实行,也就是从2017年9月高一 新生 入学时开始实行,2020年已经进行了首届新高考,采取3+3新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语文、数学、外语为统考,另外从其他科目中选择3门进行 考试 ,总分为750分。
新高考改革是分批次进行的,也就是说不同省份的新高考改革时间不同。最早在浙江和上海试点,改革从2014年启动,2017年高考实行。高考采用3+3模式,不分文理科,其中第一个3为语文、数学、外语,第二个3为3门选考科目。
第二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加入第二批试点行列采用3+3模式,2017年启动,2020年首届新高考;
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2018年启动,2021年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料。
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7省份,2021年启动,2024年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
第五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等8省份,2022年启动,2025年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
模式解析:
根据各省份实施方案,前两批试点省份是“3+3”模式,而第三批采取的是“3+1+2”模式。
其中“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等科目中选择2科;统考科目和首考科目计原始成绩,选考科目则按等级赋分后计入总成绩。
“这是充分考虑各省份原有高考模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以及改革阶段特征的结果。”福建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3+1+2”方案有12种组合,大幅降低了新高考对高中师资、教室等软硬件资源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在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推进改革的难度。
教育部考试中心常务副书记于涵表示,“3+1+2”方案与此前“3+3”方案在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同时突出了物理、历史两个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类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
在选择的维度上,既要保证个体选择的自主空间,又要顾及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局部上的刚性限制,更要体现国家整体需求和长远利益。
2010北京高考语文首现新题型 各科试卷点评(图)
高考听力考点。 张斌摄
随着2010年高考落幕,北京首届新高考试题也在关注中浮出水面。语文出现选做题、数学试题“难声一片”、历史题难度出乎意料……2010年的新高考试题,体现了创新和平稳过渡的特点。
新高考到底新在哪里?各科试卷的命题趋势对今后考生的复习备考有何借鉴?本报采访了多位一线教学专家,请他们逐一对2010年的高考试卷进行点评。
语文
首现两类新题型
2010年的高考语文命题出现两大变化。首次出现“阅读延伸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谈自己的感受;而另一个变化出现在古文默写中,首次出现“6选4”的题型,尽管2010年高考说明公布时曾明确表示不会出现选做题,但这道题目的出现多少让考生和老师觉得有点意外。
特点1
试题难度偏低
语文教师马昕表示,2010年是北京卷第一次以新课标试卷的身份亮相于高考舞台,通观2010年语文试卷,可以发现试题的难度明显降低,为求稳定过渡。其中,基础知识部分将难度较大的词语题与阔别北京高考7年的语句连贯题合并;古诗词篇目浅白如话,主观题答案在选择题选项中也有所提示;散文阅读主观题的套路性极强,考生很容易把握;而作文题在审题上更是毫无难度可言。这些都导致2010年的题目难度偏低。
北京卷区域特色在新高考中仍得以延续,体现了稳中求变的特点。如文言文阅读多在诸子文和史传文中出题,时间范围基本限于先秦两汉。2010年是新课标的第一年,理应有所变化。既要维持上古汉语的基本风格,又要突破诸子和史传的限制,那就只有退而求其次,从语言风格酷似上古汉语的唐宋八大家中选取文章。这就是“稳中求变”。
特点2
首次出现选做题
新课标语文试卷的变化出现在新增阅读延伸题。一篇是柳宗元的《宋清传》,从文中举例,谈他为什么在经营上有长远眼光,结合当前现实谈对他经营理念的认识和感受。另一篇给出的材料是季羡林的《海棠花》,写的是思乡的情绪。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对文中“距离”的认识。
为实现平稳过渡,2010年的两道延伸题都兼顾了“阅读”与“延伸”两大要素,不一味要求考生做出延伸联想,而是在阅读篇目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只要考生立足于文章本身,也能获得一部分分数。
对于新增加的默写“6选4”,北京新干线学校副校长张恩勇评价为“体现了对考生的尊重”。从6段古诗文默写中选出4段作答,考生可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4段,从考生应考心理上降低了试题难度。试题有选择的余地,体现了北京新高考命题个性化、人文性的特点。命题的目的不是为了用题目去难住考生,而是实实在在地考查考生的能力。
特点3
作文易懂难写好
2010年的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是一道纯命题作文,仍延续了往年的命题风格,与人生问题和处世态度有关。
马昕认为,北京卷作文题向来都是中规中矩,只考查学生最基本的人生体验和社会观感,在概括题旨这一步丝毫不难为人,往往都是直白浅露的。因此,北京卷的作文题通常是好写,却很难写好。2010年仍是如此。此题的难度在于考生是否能对“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关系进行富有创意的阐述,是否能够体现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两点是作文是否出彩拿高分的关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