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菜楼带你了解北京化工大学自主招生,做好相应的准备,高校自主招生陆续启动拿名校“入场券”需要啥?希望可以帮你解决现在所面临的一些难题。

高校自主招生陆续启动拿名校“入场券”需要啥?

高校自主招生陆续启动拿名校“入场券”需要啥?

近期,高校自主招生陆续启动,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几十所高校公布了2017年自主招生简章。今年一些名校的笔试、面试中,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仍是考察重点,对于特别优秀的入选考生,部分名校可降至一本线录取。

据了解,在全国90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试点高校中,有77所面向全国招生,13所高校只面向本省份招生。

梳理今年的招生简章可以发现,部分重点高校自主招生的计划招生数或比例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

例如,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计划数为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200人)以内,该比例与去年持平。

北京林业大学今年的自主招生计划跟去年一样,为总计划的5%,170人。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计划控制在190人以内,与去年相同。

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明确,自主招生录取人数不超过教育部核准的自主招生计划,北京大学特别强调了“宁缺毋滥”。

观察今年自主招生,清华38个专业方向面向理科类学生招生,10个专业方向面向文科类学生招生。北大涉及校本部15个院系的19个专业及医学部8个专业,包括数学类、物理学类、天文学、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等。

而北京工业大学自主招生涉及电子信息类、先进制造类、经济管理类和建筑规划类四大类别。

据该校教务处处长、招生办公室主任郭福此前介绍,今年学校拿出了最具优势特色的十个专业,近年来学校录取分数排名前五专业全包含在内。

此外,还有高校将特色计划纳入自主招生。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今年自主招生设置“岐黄国医计划”和“杏林英才计划”两部分。

各高校发布的自主招生简章中,对于招生对象申请条件予以明确规定。其中,“具有学科特长”、“具备创新潜质”等成为普遍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明确的报名基本条件里就包含“对相关学科领域具有浓厚兴趣,已有较扎实的知识积累或学术训练,有深入或创新的见解,在相关学科竞赛、征文或创新活动中有出色表现”一项。

北大明确,申请报考者须具备下述条件之一,包括:有发明创造或参加科技类、人文社科类竞赛全国决赛或国际比赛获得优异成绩者;在该校自主招生专业范围内有相关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并在国内外相关专业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全国决赛获得优异成绩者。

清华大学还对一些专业方向提出了更细化的要求,例如“人文科学实验班(经学)”专业申请条件就包括“受过较系统的蒙学教育,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龙文鞭影》”等。

按照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布的自主招生进程安排,6月10日至22日是试点高校组织考核的时间段。从考试内容和形式看,各高校差别较大。

北京化工大学设置了初审、笔试和面试等流程。其中,笔试内容根据专业类别设定,例如化工材料类主要考数学和化学,经管文法类主要考数学和语文。

该校面试将对考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学术发展潜力五个方面进行测评。考核过程全程录像,为防止暗箱操作,专家名单和面试顺序由抽签随机确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测试形式也为“笔试+面试”,笔试科目为数学、物理,重点考察相关学科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面试为辩论式小组面试,重点考察知识结构、探究精神、科学思维、创新思考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与工程问题的能力。

厦门大学的考核则包括学科特长考核和体育测试两项。体育测试方面,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测田径、武术、游泳、体能等六大类中的任何一个项目。考核成绩以100分为满分计算,学科特长考核所占权重为80%,体育测试所占权重为20%。

除了考试内容,在录取优惠标准方面,各大高校的政策也有较大差别。

例如,清华明确,自主招生认定的优惠降分一般为10/20/30/40/50/60分,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可获得降至一本线的录取优惠。

北大的降分幅度从20分起,最多可获降至一本线录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规定,资格生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次理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即予录取。对于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按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确定的自主招生最低录取控制参考线执行。

自主招生有哪些学校

据中国自主招生网统计数据知,2015年,全国参加自主招生高校有93所之多,其中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80所高校面向全国或者多个省市地区招生,另外有北京工业大学、上海大学等12所高校面向学校所在省市进行招生。此次自主招生有一个重大的改革,取消四大联盟如“北约联盟”、“华约联盟”、“卓越联盟”、“京派联盟”,最终录取放在高考之后。

自主招生又称自主选拔,是高校选拔录取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包括国家重点大学自主招生与高职自主招生两大类。2003年,中国教育部开始推行自主招生,结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招考的历史。

各个高校实行自主招生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大致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

第一类: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如“四大联盟”等。

自主招生的院校有“四大联盟”之分,它们分别是“北约”、“华约”、“卓越”和“京都”名校联盟,清华、北大、浙大等名校都是联盟成员。

“四大联盟”高校会拿出招生计划总数的5%进行自主招生。高校通过测试来确定自主招生入选考生名单,考生入选后还要参加高考,在录取时可享受一定条件的优惠。此类招生中高考成绩在最终录取中占主导作用。

第二类:单独试点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院校。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针对上海等地考生单独试点的自主招生。这些大学录取改革最大的突破在于,高校专门组织的水平测试和面试即能决定录取与否。已经被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也要参加高考,但高考成绩只作为录取的参考。一般而言,只要高考达到当地一本线即可录取,考取几率大大增加。

第三类:本省高职自主招生试点院校。

考生参加这些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并且公示后,可直接被录取。

高职自主招生的考试,由试点高校根据本校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的要求,自主决定考试具体方案,组织对考生进行文化课和综合素质测评,其中文化课笔试科目一般不得少于3门,综合素质测试原则上不采用单纯笔试的形式。

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报名时间安排在3-4月,考试时间安排在3-4月,5月底前就能完成录取并将名单报省考试院审核备案。已由高职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得再参加当年6月份举行的高考和高职单考单招;未录取的考生可继续参加当年高考及高职单考单招。

我国自主招生的大学有哪些?

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知名高校名单:

学校名称 学校名称 学校名称 学校名称

北京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清华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浙江大学 湖南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山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厦门大学 武汉大学 重庆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河海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同济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天津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南京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兰州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长安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西南大学

南开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东南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复旦大学 江南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北京邮电大学 苏州大学

山东大学 吉林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云南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东华大学 广西大学 贵州大学 黑龙江大学

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大学有多少所

自主招生已经成为很多考生家长关注的热点。据中国教育在线了解到,截至目前,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已达90所。在这90所试点高校中,有77所面向全国招生,13所只面向本省招生。

面向全国实行自主选拔录取院校:

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东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河海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江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长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连海事大学、吉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苏州大学

只在本省实行自主选拔录取院校:

贵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上海大学、福州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南政法大学